最新网址:www.bqzw789.info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花好月圆之大明徐光启传奇 > 第五章 徐光启武当拜师门 朱载坖登基做皇帝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www.bqzw789.info

    徐思诚一家亲自将两人送到了村口,看着张元汴与仆人渐渐远去的身影,还在不断地挥手告别。入夜,徐思诚夫妇在煤油灯下打开了其中一封留给他们夫妇的信,原来里面写着的是一封介绍信,信中先告知了夫妇俩自己的状元身份、官职和自己丁忧守孝在家的情况,三年的也时间快到了,马上就要回北京複职的事。接着提醒他们如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已经联系过了他的同科进士好友松江府知府柳希点,可以找他帮忙。最后,他推荐了武当掌门张铭九,让徐思诚带儿子去他那里学文习武,所以另一封给徐光启的就是转交给张铭九的介绍信。

    张铭九的名气太大了,就连成天炼丹的嘉靖帝都十分仰慕他,传说他是武当创始人张三丰张真人的嫡传弟子李玄宗的弟子,张铭九精通多门武学,尤其擅长武当太极拳,内功十分深厚,五步之内可用气功伤人。另外又精通道家医学与长生之术,可以让垂死之人恢複元气,可以让年老体衰之人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总之,民间把他的道家神技传得神乎其神,嘉靖帝屡次派人上武当求他出山,都被婉拒,为了不被凡尘俗事骚扰,所以后来他只好派了他的得道高徒蓝道行给嘉靖传授道家仙术,但是后来因为蓝道行得罪了严氏父子被迫害致死,张铭九闻讯后经常扼腕叹息,十分后悔让他去京师葬送了宝贵的䗼命,从此闭门谢客,对外来的求道者就一律不见。

    那么这样一位高人隐世,张元汴又怎么会认识呢?说起来两人在这里确有一段奇缘。张元汴出生于嘉靖十七(1538)年,从启蒙以来就师从王幾游学,而王幾又是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传承者,与同样崇慕王学的张铭九是师兄弟关系,张铭九出家前两人曾经常游学,探讨交流思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张铭九遁入空门,出家做了道士,王幾经常带着自己年轻的学生张元汴去武当拜访,两人一来二去,就成了武当的常客,同时,张元汴和蓝道行也成了莫逆之交。后来王幾年老体衰,转而倾慕佛家禅学,彼此的交往就少了许多。但是张元汴仍然十分尊崇师伯张铭九,经常代老师王幾前来看望师伯。张元汴入仕以后,因为公务繁忙加上母亲去世在家丁忧守孝,彼此的交往也就少了许多,但是他总是念念不忘要去武当看看师伯。这次张元汴在上海县见到徐光启后十分喜欢,心中已经把他默认为自己的学生,希望他去师伯那里学点道家仙术,增强体魄。但他知道师伯是个已经许久不问世事的仙人,一般人很难见到,所以才给徐光启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顺利拜师武当。

    嘉靖四十五(1566)年七月,为了不辜负张元汴的一番好意,也为让了徐光启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增长广见识,培养武学技艺。徐思诚准备带着四岁半的儿子徐光启从松江府出发前往湖广的武当山。出发前,母亲钱氏和祖母尹氏给父子俩准备了足够的盘缠和衣食,临别之时,母亲和祖母依依不舍,大哭不止,不断嘱咐二人要“路上小心、一路平安”的寄语,祖母还给父子二人求了两道平安符放在身上,以期待佛祖保佑。对她们来说,这次是两个儿子第一次出远门。他们看着两人渐渐消失的背影,一直追到徐汇村外还在挥手告别。两人计划先是一路步行至松江府的黄浦口,接着再乘船进入长江,再溯长江而上到达湖广的十堰,最后步行登上武当山,全程约一千一百余公里,估计路途时间要十五至二十天。虽然路途辛苦,但是父子俩带着一路游山玩水的心情,倒也十分惬意。不久,两人登上了从松江至湖北十堰的客船,开始乘船欣赏长江两岸的风光。七月十日,客船临近江西鄱阳湖口。这里是中国长江的交通枢纽之一,江面宽阔,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非常的多。船老大一般都会在鄱阳湖湖口停泊两到三天,然后让准备下船的客人离开,让准备上船的客人上船。而父子俩就在船上等待,停泊期间的第一天,江面上来了一艘乌蓬小渔船,船头有个船夫在撒网,船尾有个小姑娘在数鱼篓里的鱼,约三四岁的模样,长的小巧可爱,圆圆的大眼睛,笑起来脸上有两个小酒窝。

    正在船上看周围风景看得发呆的徐光启转身看到了渔船上的这幕情景,心中十分欢喜,和父亲徐思诚恳求道:“父亲,我也想下湖里去捕鱼。”

    徐思诚担忧道:“你还不会游泳,要是下了湖不小心掉水里怎么办?”

    眼看父亲不同意,徐光启就开始不停地撒娇道:“那你陪我一起下湖捕鱼呗,好不好?好不好?好不好么?”

    徐思诚觉得拗不过儿子的再三请求,只好同意。徐父依仗着自己是游泳高手,觉得只要盯着孩子,去湖里捕鱼应该安全问题不大。于是父子二人都下了船,来到了鄱阳湖边。看到湖边的水比较浅,徐光启就开始大着胆子脱掉鞋袜,撸起裤脚往湖里走。徐思诚在湖边死死地盯着儿子看,就怕湖水把他吞没,反複叮嘱道:“不要去湖水深处!”徐光启“嗯”了一声,小脚却继续不听使唤地往有鱼的深水处走去。

    这时,他发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正往他游来,非常兴奋,就俯下身去准备抓鱼,结果鱼儿似乎有所察觉,等到徐光启扑过去的时候,鱼儿却游走了,自己弄了个浑身上下湿透,鱼儿没抓住,徐光启不甘心,就继续追着鱼儿往鄱阳湖的深处跑去。这时候徐思诚越看越紧张,边喊边脱掉衣服准备跳入湖中。这时候,湖面上的风浪突然大了起来,徐光启身体瘦小,哪里禁得起浪花的扑打,很快就被卷入了鄱阳湖中。徐光启在湖水中大呼救命,口中不断灌入湖水,眼看就要沉湖溺亡。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看到这幕情景的渔船上的小姑娘突然跳入湖中,一个漂亮的跳水,憋了一口气钻入湖中,手脚并用,迅速游向徐光启。另一边,徐思诚也已经跳入湖中,紧急施救,但是当他游到湖水深处时,忽然感觉湖水冰冷,不由得手脚抽筋,身体也开始下沉。此时,渔夫也察觉了湖中的情况不妙,他也一个漂亮的鲤鱼打挺翻入湖中游向溺水者。不一会儿,小姑娘就把徐光启拉住了,她拖拽着在湖中扑腾了很久而且已经筋疲力竭的徐光启,慢慢地游向渔船。渔夫此时也抓住了徐思诚,慢慢地把他推向自己的渔船,然后用力地把他往渔船上拖拽。

    不久,两人都获救了。徐光启的嘴里不断地呛出水,慢慢地清醒过来。徐光启慢慢清晰的眼睛里出现了一个正在向他微笑的漂亮小姑娘,他的手脚慢慢的动了起来,于是摸了摸浑身上下湿透了的衣服,从怀里拿出了一道护身符,用另一支小手指着姑娘微笑道:“你才是我的护身符。”

    小姑娘听到了以后,小嘴巴一直咧着,露出了两颗可爱的小虎牙。接着,徐思诚也被渔夫救上了船。渔夫知道徐思诚是抽筋,就用手用力地拍打徐思诚的大腿和手肘,疼得他“啊啊”大叫,过了一会儿,父子俩慢慢地都恢複了过来,徐思诚父子俩对着渔夫和小姑娘立即行跪拜大礼道谢:“谢谢你们救了我们父子的䗼命!谢谢你们!谢谢!”

    渔夫客气道:“我们渔家人从来不用如此客套,看到有人落水岂能见死不救。”

    看着渔夫的善良与真诚,徐思诚心里实在感激,于是从怀里掏出一点盘缠双手奉送给渔夫道:“救命之恩,实在无法报答,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渔夫摆摆手,拒绝道:“我救人一命从来不是为了求财。”

    徐思诚被他的话感动地眼眶里打着泪水,激动道:“大恩不言谢!我让儿子叫你一声干爹吧,你们救了他一命,也算是他的再生父母了。”

    于是,徐思诚让徐光启跪在渔夫和小姑娘面前叫道:“干爹、妹妹,谢谢你们救了我和我的父亲。”说完,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渔夫和小姑娘立刻把徐光启扶了起来,徐光启抬起头又看到小姑娘甜甜的笑容,他的心立即被融化了。

    入夜,月光下江上的渔舟星星点点,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湖水的波浪不断地拍打着岸边,此时,湖岸上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青烟火气的香味确实是摄人心魂。徐光启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和小姑娘一起坐在乌篷船的船头聊起了天,他们看着湖上有几只沙鸥掠过湖面,远处的群山被乌云和黑暗罩住了,变得若隐若现,银白色的月光倒影在湖里,像一朵美丽洁白的莲花,这幅迷人的晚景实在令人沉醉。忽然,徐光启手指着鄱阳湖前面的群山道:“那是什么山?”

    小姑娘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那是石钟山。”徐光启奇道:“那里为什么叫石钟山?”

    小姑娘摇摇头说:“不知道。只知道那里都是悬崖峭壁,一般人是很难爬上去的。”

    徐光启“哦”了一声,然后轻轻地说道:“那里让我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石钟山记》。”小姑娘仰慕的看着他道:“小哥哥,你懂得可真多,我只知道石钟山那里埋葬着我的母亲……”

    说着,她的头低了下去,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声音也变得轻了,慢慢地徐光启就听到了她的啜泣声。徐光启赶紧宽慰,劝道:“小妹妹,别哭别哭,都是哥哥不好,让你想起了伤心的往事。”

    小姑娘这才停止了抽泣。徐光启为了转换尴尬的气氛,轻声问道:“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呢?”小姑娘眨眨眼,回答道:“我叫凌瑶儿。”顿了顿,反问道:“那小哥哥你又叫什么名字啊?”“徐光启!”

    徐光启边说边自我介绍起来:“我叫徐光启,字子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徐汇村人。”

    然后开始滔滔不绝讲起了他自己的这次出行:“这次我父亲徐思诚要带着我去武当山拜师学艺呢。”

    凌瑶儿疑惑道:“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武当山?难不成你准备出家当道士?”

    说着,凌瑶儿抿嘴而笑。徐光启尴尬地有点脸红,连忙摆手道:“不是的,不是的,去武当不一定当道士,我只是去学本领的。”

    凌瑶儿反驳道:“那你不当道士,人家怎么肯收你做徒弟教你本领呢?”

    徐光启耸耸肩,双手一摊道:“我也不知道,拜师成不成也是碰碰运气的,如果不成的话,我就和父亲一起回家。”

    说着,徐光启高兴地拍了一下双手道:“我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出来看看我大明的大好河山,秀美风光!如果武当的师傅不要我,那我可以在回松江的路上再把这美好山河观赏一遍,你说我这次出远门是不是很值?”

    凌瑶儿羡慕道:“是啊,是啊,我就没有小哥哥这么好的福气。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和父亲一直在这鄱阳湖和长江上靠打渔为生,虽然江上的美景也很多,但是比起小哥哥看过的美景要少的多呢。”

    徐光启拍着胸脯保证道:“那小哥哥我,以后一定带着瑶儿走遍大明的山山水水,让你看尽人间美景。”

    凌瑶儿高兴地跳了起来,拍手笑道:“好的好的,小哥哥答应我了就一定要做到哦。”说着,就伸出了一只手,肃然道:“那我们拉钩。”

    徐光启也伸出了小手,也肃容道:“我们拉钩。”于是两个稚嫩的童声一起唱偌了起来:“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就是小狗。”

    说完,两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他们的笑声响彻云霄,既打断了两个大人的聊天,也吸引着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瞧着他们。

    徐思诚和渔夫正在船舱里聊着天,看到两个孩子谈得那么开心,彼此也很欣慰。徐思诚首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在下徐思诚,字子望。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徐汇村人氏。原本是出身耕读世家,父辈努力经营,小有积蓄,后传至我这一代时,因为倭寇骚扰劫掠,家乡屡遭兵燹,为保家卫国,我散尽家财聚集民间乡勇一起努力抗倭,后来倭寇终于被官府剿灭,资财才稍有恢複,但家中后来又遭遇窃贼,最后弄得家道中落。此次是为了不辜负儿子老师好友的一番好意,去武当山拜师求艺。”

    渔夫拱了拱手,也用粗犷的声音自我介绍道:“小可凌志云,粗人一个,江西九江府湖口人,自小随父辈在长江和鄱阳湖湖口靠打渔为生,远祖是东吴名将凌操,后历经世事变迁,家道衰落。至大明太祖高皇帝时,先祖曾起兵追随。与汉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战后封功受爵,官至都指挥佥事,官拜从三品,世袭罔替。后因曾祖正德年间受宁王朱宸濠造反牵连,被罢官夺爵,贬为庶民。所以,从我的祖父开始又靠着老祖宗留给的本事继续打渔。我的妻子甄氏因生女儿凌瑶儿时难产死去,所以,现在就我和女儿两人相依为命。”

    徐思诚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凌兄的家世和我相仿啊。唯一不同的是我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母亲健在,夫妻和顺,子女数人,兄友弟恭,家人其乐融融,可以共享天伦。”

    然后又疑惑地问道:“凌兄为什么不续弦呢?”凌志云抖了抖身上的衣衫,指着船舱里的一张小方桌和几副碗筷道:“家贫,仅以船为所有身家,每每市集上卖鱼所得也仅够我父女俩温饱,又如何有钱续弦呢?”

    徐思诚叹了口气道:“时事艰难啊。”然后对着凌志云郑重地承诺道:“凌兄如果愿意的话,请尽管到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徐汇村来找我,我一定竭尽所能,报答凌兄的救命之恩。”

    末了,又搭着他的肩膀附耳小声说道:“我让我的内人再给你介绍一个妻子,这样瑶儿便有母亲照顾了。”

    凌志云高兴地拱手谢道:“那就有劳徐兄,有劳嫂夫人帮忙了。”说完,劳累了一天的一船四人就这样分别在船板上、船舱里一边躺着数天上的星星,一边互相倚靠着背,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上雾霭蒙蒙。凌瑶儿早早地就起来了,煮了一锅鱼汤。徐光启被鱼汤的一阵阵清香给催醒了,睁开眼,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晃悠悠地站起来走进船舱,这时候他发现凌志云、凌瑶儿和父亲徐思诚早已经醒来,他们三人一边喝着美滋滋的鱼汤,吃着从江里刚打上的鱼肉,一边说说笑笑。徐思诚招呼徐光启道:“来来来,启儿,喝点瑶儿做的鱼汤,很香,很好喝哦。”徐光启一听说是瑶儿妹妹做的美食,就兴冲冲地跑过去拿起桌上的一碗鱼汤喝起来,喝完,大赞她的厨艺,把她给逗笑了。

    中午,将客船停泊在湖口岸边的船老大传来了消息,说下午客船要继续沿长江溯江而上,争取五天后尽快到达终点站十堰,请同船的客人抓紧时间返回船舱。

    于是,徐氏父子和凌氏父女俩一一惜别,徐思诚当即给凌志云留了自己在松江府的家庭住址和自己的随身信物:一条青布腰带,嘱托道:“我把孩子送到武当,如果拜师顺利,就将孩子留在武当学艺待其学成后再来接回,而你就带着我的信物到松江府等我,如果拜师不顺利我自己就带着孩子立马返回家乡,沿原路返回的时候重临故地,就请凌兄一起随我到松江府去。”

    凌志云拱手谢道:“一言为定,驷马难追。”而徐光启和凌瑶儿告别时则互相赠送了信物,徐光启送给了凌瑶儿自己的一道护身符和一支狼毫毛笔,凌瑶儿则赠给了徐光启一个绣着荷包的香囊。两人各自拿着彼此的信物,相视一笑。最后他们四人在告别声和挥手致意中泪别。

    七月十八日,客船终于到达了十堰。徐氏父子俩和同船的客人们基本上都下了船,为了加快脚程,他们临时从十堰镇上的马夫手里雇了一头骡子,马夫在前面拉着骡子,父子俩一起坐在骡子上,慢慢地走到武当山脚下。

    看到了云山雾罩的武当山之后,父子俩才舍弃了雇来的骡子和马夫,开始拾级而上,一层一层地往上爬。武当不愧为中国的道教名山,它的周边高峰林立,其中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武当山上有建筑五十三处,建筑面积二点七万平方米,宫殿规模十分宏大,从唐朝开始,武当山作为洞天福地就一直被历代皇朝的皇帝所重视,明朝自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先后经历了明永乐、嘉靖两朝皇帝指派的工匠进行的大规模翻修和建设。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各种飞禽走兽不计其数。徐光启和父亲一踏上山就感觉云盘环绕,一股仙气在山中飘荡。

    他们看到前往山上的香客人来人往不计其数,还有许多穿着道袍、戴着道冠的道士,他们大多肃穆庄重、不苟言笑,急急忙忙地赶往山顶的紫霄宫和朝天宫。与和尚一样,他们每天也要去那里做功课,即奉诵道家经文。到了山顶之时,已经临近中午,两人一起吃了随身携带的干粮,便来到了武当山的正殿紫霄宫。徐思诚向道家的一位小师傅说明自己的来意,并且把张元汴给他们的那封介绍信转交给了那位小师傅,小师傅转身进去通报。不久,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胡须,带着微笑从大殿内走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鼻梁与嘴巴分配得恰到好处,红润的皮肤,看上去精神奕奕、仙气飘飘。

    父子两人猜测:他应该就是张铭九了。道人一只手上拿着一个拂尘,另一只手对着父子两作揖道:“无量寿佛,施主,贫道就是武当观主,法号清虚道人,俗家名字张铭九。你们的来意贫道已经知晓,张元汴是贫道的师侄,一直与贫道交好,你们来之前他已经派人来知会过贫道了。他在介绍信中提到了徐光启这个孩子,他说这个孩子十分聪颖贤孝,小小年纪便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棋艺琴技加上绘画,都可比肩当代名家。所以,我特意前来目睹一下神童的风采。”

    徐思诚父子立即作揖俩还礼,徐父道:“张元汴先生谬赞了,犬子年纪尚幼,大千世界可学的东西还很多,神童一词有点夸张了。”

    顿了顿,又道:“今日,我父子二人特意来拜访道长,就是想求道长收我儿徐光启为徒,教他道家仙术,武学精要和医学典章,以期待未来可以让他强身健体,福寿绵长。”

    张铭九见父子俩谦虚谨慎,十分满意。他看着徐光启肃容道:“娃娃,我可以教你本事,但你必须要随我出家,可否?”

    徐光启畏惧地看着即将成为自己师傅的老道,弱弱地问道:“那将来还可以还俗吗?”

    张铭九笑哈哈地回答道:“恐怕等你学成道术之时就不会想着还俗了。”

    徐光启和徐思诚面面相觑,一个是真不想永远出家,一个是真舍不得自己的娃儿当一辈子道士,但是此时又不好说什么,于是徐思诚就敷衍地替儿子回複道:“那等学成再说吧,学成再说吧。”

    张铭九看着尴尬的父子俩,再次哈哈哈地大笑起来,转身吩咐身边的小道士,道:“去给你未来的小师弟准备一件道袍,再安排一个住处吧。”小道士称是,朝师傅鞠了个躬,就带着徐氏父子跑到紫霄宫里安排去了。

    第二日,徐光启就在道家真武大帝的塑像前正式出家,头戴道冠,身披道袍,法号玄扈,拜了师傅清虚道人张铭九。父亲徐思诚看着儿子已经顺利拜师了,就放下心来,准备过两日就下山返回松江府,待两年后再来看看儿子是否学有所成。

    嘉靖四十五(1566)年六月,京师。这段时间的老天爷似乎变得铁石心肠了很多,天气一直不下雨,华北的麦子都在地里快被旱死了。躲在万寿宫里成天念经的嘉靖帝万分焦急,他心中一直怀疑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或者哪里做的不好,导致上天惩罚他的臣民百姓,弄得滴雨不降。为了求得上苍原谅,避免他继续降祸人间,于是,他身穿道袍,带着群臣亲自跑到凝道雷轩做法事求雨,祈祷上苍能被他的诚心打动。过了三天,老天似乎真的被皇帝的诚心打感动,下了一场及时雨。于是,按照老规矩,首辅徐阶带领一班文武大臣给皇帝上表庆贺。贺文中,徐阶称赞皇帝仁德,皇恩泽被四海,诚意感动上苍,但是嘉靖帝心里却非常清楚自己做事究竟仁不仁德,今年被抓并被关进昭狱里的海瑞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让锦衣卫和东厂镇抚司的朱七去搜集海瑞贪污腐败的罪行,结果发现此人清廉无比、刚正不阿,是臣民百姓人人称赞的好官,吏部年年的考绩也都是卓异,他让御史言官去揭发海瑞的不轨之举,不臣之心,结果御史们上奏的内容都是海瑞公忠体国、忠君爱民之心天日昭昭。一切事实俱在,嘉靖无奈了。但是他一想起海瑞骂自己的话,就好比一把刀插入自己的心,痛得他十分难受,他感觉自己从出生以来都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羞辱。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实在可恨,难倒自己当皇帝当得真的有如此不堪吗?真的把治下的百姓都变成了穷光蛋了吗?嘉靖帝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判断产生了怀疑,难倒他一生崇道真的是误国害民吗?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大脑里浮想联翩。

    就在他成天在万寿宫里苦思冥想的时候,他的三儿子裕王朱载坖前来觐见,这次他又带着自己的孙子朱翊鈞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看他了。嘉靖帝十分高兴,自从海瑞骂了自己不见儿孙之后,他为了说明海瑞是错的,连续多次接见了他的儿子们,搞得朱载坖他们受宠若惊。要知道,自从嘉靖二十八(1548)年,皇太子朱载壡病逝以来,嘉靖帝就再也没考虑过重新册立储君,因为他听信了道士陶仲文一句“二龙不相见”的话,他认为见子孙会给他们带来厄运,导致他们不长寿或者早夭,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嘉靖帝就极少再接见自己的儿子孙子们。同时,也是至此以后,凡有大臣上奏请立太子都一律被驳回,有极力主张的甚至遭到了严惩。嘉靖帝的这一切做法使得儿子们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父亲,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嘉靖帝崇道造成的神秘感,加上储君之位的悬空,使得嘉靖帝的儿子都越来越畏惧自己的父亲,最是无情帝王家,皇权把人间的亲情都捏的粉碎。嘉靖帝这时看到朱翊鈞已经步履蹒跚地来到自己的身边,看到孩子清澄明亮的小眼睛,肉嘟嘟的娃娃脸,幼儿的皮肤嫩得似乎能捏出水来,可爱至极,他心中老大宽慰了。嘉靖帝乐道:“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辈了,孩子比以前大了许多,都在咿咿呀呀地在学语了。”

    心里另一边又在想着:也许陶仲文说错了,见了自己的子孙未必都会给他们带来灾祸。裕……
............
内容不完整?請访问笔趣789(ЬⓠᏃᎳ⑦⑧⑨.CΟM)阅读完整内容!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www.bqzw789.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