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zw789.info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历史文博演义 > 第二十六回:福开森裸捐庋藏,大维德策展英伦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www.bqzw789.info

    宝物已随南迁去,北平空遗紫禁城。

    再说北平在故宫古物南迁之后,反对南迁派的心理自然一时难以平複,失落与落寞交织在一起。而在一般北平市民的心目中,故宫的好东西似乎都搬走了,诺大的紫禁城只剩下了空架子。所以,平时观光欣赏的游人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紫禁城内的一院一所一馆,门票收入自然陡然下降,各家只得倾力维持。文物的陈列展览毕竟仅是一项内容,外需不足,正好是修炼内功之时。对文物的研究与流传,扩大社会影响,也是设立博物院应有之义。

    1934年,正值古物陈列所成立二十周年。在中国,逢五逢十,自然是大日子,所长钱桐决定搞个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以文会友,仿王羲之之兰亭修禊,文人雅集,并把古物陈列所经过二十年的历史沿革,历届所长、主任行止简要介绍,把日臻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详列其中,然后结集作序,以为史料。

    单道这古物陈列所的元老宿勋福开森,时年将届七旬,此老深受中华文化之熏陶,已彻入骨髓。当年兴办古物陈列所之初,便斡旋申请美国政府的庚子退款,兴建宝蕴楼及开办事宜。之后,随着陈列所延请其作为鉴赏委员会委员,福开森尽览宫中精华,遂起系统研究之念。1918年,他返美国芝加哥大学,专攻中国古代艺术,做了关于中国艺术之大略的系列演讲,第二年成书为《中国艺术讲演录》。

    1924年,福开森已故旧交端方的子弟因贫困窘迫,将端方生前最著名的收藏——一套商朝青铜器以约20万两白银的价格出售给福开森,经福开森再转售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福开森由庋藏、鉴赏入手,转向精研、著述,奠定了其在收藏界的地位。福氏陆续出版《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年)、《历代著录画目》(1933年)、《得周尺记》等著作。其对中国文物研究之深,使他成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一位洋委员。

    福开森随着年事日高,和与中国士大夫、文人名士的接触加深,以及国宝南迁时的社会议论,福开森开始对自己曾在经济局促时导致中国国宝外流之事,有所反思。渐渐形成要把自己平生收藏的中华瑰宝“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的想法,当传奇国宝毛公鼎流落于市时,福开森慷慨借款给叶恭绰与郑洪年、冯恕,使这件国之重器得以留在中国。

    1934年秋,机缘巧合,福开森在金陵大学开校董会时,经与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深度交流后,决定把平生40多年所藏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其一手创办的金陵大学。藏品分为七类: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绘画、墨迹、碑帖。其中有不少名贵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其中的重要藏品,青铜器有小克鼎,书画有王右军《大观帖》和南唐画家王齐翰的《挑耳图》。据专业人士估计,市值达四五百万银元。

    考虑到金陵大学尚无适当建筑用以存放这批藏品,福开森特来古物陈列所与钱桐商洽,言所赠藏品有意先在古物陈列所寄存陈列。钱桐慨然应允,并承诺择时在陈列所隆重召开捐赠仪式,以示中外人士,彰显福开森博士的高义。

    1934年12月14日,古物陈列所邀请中外媒体,在文华殿隆重举行福开森捐赠金陵大学藏品仪式。

    仪式开始,福开森首先讲自己旅华多年,对中华文物的热爱。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已是快然自足。如今年近七旬,颇感到文物之永恒,人生之短暂。故本着“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的心愿,要把中华之宝藏,留在中国,供后代学习瞻仰研究。金陵大学,是自己一手创办的,情之所系,希望自己捐赠的这些藏品,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兴起师生中华文化传承之责。言毕,福开森出示了自己的赠品类别,概属珍品千余种古物的总目录。

    接下来,福开森还与金陵大学代表以及古物陈列所钱桐签署了一份《赠予及寄托草约》,明确相关文物赠与金陵大学要“永远保守”,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专门建馆存储并陈列它们,并且要对外开放,按时展览。此外,《草约》中还特别注明,如果学校解散,赠与物即属于邻近从事同一目的之学术团体所有。显然,福开森希望自己的庋藏能够公之于众,为学术研究所用。

    钱桐表示,作为受托方,感谢福开森先生对古物陈列所的感情和信任,对福开森先生所说“中华之物,尽归中华之语”更为感动。福开森先生用一己之力,保护中华文物,值得国人及收藏家学习。钱桐郑重宣布,在捐赠仪式后,古物陈列所将在文华殿特辟“福氏古物馆”,分门别类地展出福开森先生捐赠的藏品,供社会人士参观、交流。

    出席捐赠仪式的各界人士对福开森的古物保管方法也交口称誉,大加赞赏。福开森对于每一器物皆有四项登录措施:一、原物均有拍照;二、可拓的均有拓片;三、有文字描述,如玉质、铜质、长、高及形态、颜色等;四、有考证,每一器物多曾经过海内知名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以及收藏家的研究,福氏再对其年代、出处等做最后判断。此外福开森还对各器物的既往收藏者,在可能范围内给予记载,使其流传有序。同时,各器物均有英文说明,一丝不苟,专业得如同博物馆的教科书范本。

    福开森开启了中国大学受捐的先河,或者说是中国近代个人收藏家捐赠社会的先例。《大公报》称赞此举“对中外人士均可做一个好榜样”。其“得之于华,公之于华”收藏理念,也影响到其后的许多中国收藏家,发展成为文物“由我聚之,由我遣之”,“收藏家只是文化珍萃的临时保管者”,“博物馆是藏品的最佳去处”等收藏理念。

    转眼进入了1935年,与古物陈列所比邻而居的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十周年。

    大年有大事。

    1935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收到来自英国政府的邀请函,函称:“为庆祝英皇乔治五世即位三十五周年,接受欧洲研究东方学者意见,邀请中国故宫参加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这一纸邀请函,倒也说出了幕后推手,欧洲研究东方学者。这能量巨大的欧洲研究东方学者非是他人,正是堪与福开森齐名的中华文物收藏大家、英国犹太人大维德爵士。

    帕西瓦尔·大维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的家中,1914年开始接触收藏中国瓷器,自学中文,1924年来到中国,正赶上故宫博物院筹建,先是以外国游客的身份向故宫捐资,始得以外国友好人士的身份参与故宫博物院的筹建,用英文书写展品的介绍,从此便与故宫博物院建立起良好关系,此后又捐资5000银元修缮景阳宫等建筑,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至此大维德爵士开始真正接触到中国皇家珍藏,并逐渐以乾隆皇帝的欣赏品味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在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分别向欧美大藏家、博物馆发出邀约。大维德得知这批清宫旧藏均为历代陶瓷精品后,遂决定不惜工本,抓住这一百年难遇的契机,经过与盐业银行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谈判,几经周折、讨价还价,到第二年大维德最终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出重金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历代瓷器精品。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以官窑、哥窑瓷器居多,很多瓷器上面还刻有乾隆御题诗,如乾隆御题哥窑簋式香炉(2件)、乾隆御题哥窑葵口碗(2件)、乾隆御题官窑弦纹贯耳壶(2件)、乾隆御题官窑鼎式香炉、乾隆御题官窑胆瓶、乾隆御题官窑碗等。

    所谓藏品质量,决定收藏家的江湖地位。大维德自购到这批盐业银行的抵押品后,在英国乃至欧洲收藏界的名声日隆,之前报名而不得入的东方收藏会此时更是为他敞开了大门,从此,大维德以中国最精美瓷器收藏家饮誉西方。加之,卢芹斋、山中商会等在欧洲的古玩输出与推介。此时中华文物,已然先于中国政府被世界所认同。艺术品世界,如果缺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艺术品,便是一种不完整,缺乏代表䗼。故英国王室、贵族、收藏家们,自然希望在国家盛典之时能一睹中华珍萃。

    而斡旋此事的大维德此时已拥有批量的清宫文物,他的出发点自然想借助于故宫文物之展览,更能凸显其个人珍藏的价值,提高身价,实现多赢。

    但有时候,好事来得太突然,总让人觉得不真实。英国政府的邀请函来了,去还是不去?社会名流们就此又展开了大讨论。

    赞成参展者的理由,日本在华北搞五省自治,咄咄逼人。此时正可借此机会文化搭台,外交唱戏,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阻止日本南下的步伐。

    反对参展者,以知名画家徐悲鸿的观点为最,认为参展是奉和氏璧出使列强,难以完璧归赵。文人学者陈寅恪则更为直截了当,说国宝参展就是中国政府以故宫珍宝给英皇送礼。

    众说纷纭中最终理智战胜感䗼,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兼听则明采取折中方案。一是中国艺术展的规格要高,中英元首要挂名誉主席,昭示天下,以示郑重;二是既然要参展,展品要能代表中国文化,但只此一份的孤品不能出国,另外,涉及到国宝出境、海关通关等事宜,外交部要向英国政府争取中间过程一律不需外国人插手,以保证参展国宝在运输过程中不出意外;再者参展国宝出国前要在上海办一预展,公示于众,回国后再在南京办一回顾展,等于接受公众检阅、查验。

    此方案考虑得甚为周全。

    故宫博物院于是奉命负责在上海租界仓库中挑选参展文物。最终选出国宝级艺术品千件,其中故宫的735件,分装80箱,古物所的100件同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展品,共287件,分装13箱。按文物类别统计共计:铜器108件,瓷器352件、书画175件,其他类387件。

    参展文物重新包装,内箱用帆布或宫中锦缎制成,外箱则用全部用铆钉皮箱制成,中间填塞棉絮、纸条。故宫博物院尽遣主力,庄尚严、牛德明、那志良、傅振伦等全程陪同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

    同时,外交部的外交斡旋也异常顺利。英国方面大开……
............
内容不完整?請访问笔趣789(ЬⓠᏃᎳ⑦⑧⑨.CΟM)阅读完整内容!

原域名已被污染,请记住新域名www.bqzw789.info